俗话说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。随着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——小暑的到来(7月6日小暑节气),马上要进入盛夏,三伏天将至,一年中最闷热的日子来临了。
气温变化是心脑血管的“劲敌”。研究显示,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下,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。温度升高1℃,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总体风险增加2.1%,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特定疾病风险最高,65岁以上人群是高风险人群。
因此,在“小暑”至“三伏”这一阶段,心血管疾病患者务必提高警惕,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,度过一个安心舒适的夏季。
夏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
一、高温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
高温环境下身体为了散热,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,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,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,会给心脏带来严重的负担。
同时,热应激还会使心肌收缩力增强,心率加快,从而大幅提高心肌的耗氧量。这种过度的心肌耗氧也可能最终导致致命性的心律失常。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,心脏功能本身就存在一定损伤,再加上高温的影响,会使心脏承担更大的工作量,心肌缺血、心衰等症状可能加重。
二、出汗导致电解质紊乱,血液黏稠度增加
夏季高温环境容易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,这会使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,特别是钾、钙、镁等。这些电解质的紊乱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节奏,引发心律失常等症状。
此外出汗增多还可导致失水和脱水,伴随而来的血浆容量减少、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浓度增加,再加上血液黏度增加和胆固醇浓度升高,可能导致血栓栓塞,导致缺血性卒中和心脏病的风险增加。
三、情绪波动给心脏带来额外压力
炎热的天气、闷热的环境,都容易影响人的情绪状态,导致焦虑、烦躁等负面情绪。这些情绪波动会引发交感神经亢奋,使心率、血压升高,心肌耗氧量增加,从而加重心脏负担。
此外夏季白天较长、夜晚较短,天气炎热,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,造成睡眠不足。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,使血管收缩和扩张失去协调引发血压波动。
1
夏季昼长夜短,容易睡眠不足。应避免过度劳累,每天尽量保证7~8小时的睡眠时间,避免熬夜。睡前避免刺激性饮品和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,以免影响睡眠质量。
此外还要学会调节情绪,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、焦虑。要懂得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,可以多与家人朋友聊天,参与一些休闲娱乐活动,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。
2
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,多吃蔬菜、水果。
提倡“四低一高”:即低热量、低盐、低脂肪、低胆固醇、高维生素,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多喝水补充水分,夏季每天饮水量一般不少于2000毫升。要注意高温天气下,尤其是运动后,最好不要喝冰水,尽量选择常温的淡盐水、白开水。
3
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,适度的运动非常有益,有助于改善心功能、调节血压等。可以选择游泳、慢跑、快走等低负荷的运动项目,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长。
需要注意的是,夏季白天气温较高,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时间段,避开正午高温时段,以免给心脏带来额外负担。
4
夏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往往不平稳,需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,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者减药。
患者若擅自停药、减药,会导致血压波动幅度加大,加重血管损伤,增加心、脑、肾等并发症的风险,甚至导致中风和心肌梗死、心绞痛等血管意外事件。
5
适当增加家中通风设备的使用,在外出时选择遮阳防晒的衣服,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逗留时间。
对于一些特殊人群,如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、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等更需要高度警惕并采取防暑降温措施。
如果出现明显的心血管异常情况,患者应及时就医,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。